分卷阅读354(1 / 2)

一个月不到,但是与此前已经大不相同了,透出一种朝气蓬勃来。

一名在慈幼局待了五年的妇人都小声对同伴说:“这哪里像是孤儿,比我家的囝囝都好看。”

“就是,”她的同伴也点头赞同,“我看还是翰林院的先生有本事,一个个以前皮得很,他们一教,现在看到我还会行礼了!”

“那肯定的,还有这一顿顿的肉汤喂下来,吃得好了,当然就用心学习了。”

“记得吧,以前有人来收养,总是挑挑拣拣,看也看不上。现在要是有人来啊,非得花了眼不成。你说一个个都干干净净,还读书讲礼,要不是我有孩子了,我也想收养啊!”

两个妇人说着说着,眼神又落到了食堂角落,那里坐着的,是一群十岁以上的少年,大部分已经十三四岁了。

“孤儿在慈幼局顶多待到十八岁,真不知道说是幸运还是不幸。”

有人来收养,肯定愿意收养年纪小些的孩子,这样养得亲。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呢,处境就比较尴尬了。

他们若是年纪小一些,赶上这个好时候,被收养的几率会增大很多。不过现在呢,好歹也赶上了尾巴,还能读上一会儿书,以后出去找活儿,也比完全不识字的要好点儿。

可是,孤身一人,好点儿也好不到哪里去。慈幼局能介绍工作,也有限。

理论上慈幼局的小孩,只被抚养到十五岁,而从十五岁到十八岁,这几年算给他们的适应时期,还想住在这里也可以,但就要交钱了,倒是比住在外面便宜,然而也得几贯钱呢。

十八岁彻底独立,十五岁就得开始赚钱了,有些孩子出去之后,赚不到钱,就跟着流氓混。

——说起来,最近开封府肃清风气,做流氓也没前途了呢。

第238章慈幼局的变化(下)

云雁回在研究中发现,大宋现行关于慈幼局的种种规定并不是十分完善,与他前世了解到的不大一样,想来是这个时候慈幼、养老等事业还属于刚起步。

因此,云雁回与林易讨论了许久,又请教过包拯,最后写了条陈。很多都是几十、几百年后的方法,能够执行,又不会与此时的观念相悖。

——毕竟云雁回不能振臂一呼,告诉大家少生孩子多种树。

最后,云雁回便和林易一起去找仁宗。

林易其实是有些胆怯的,他见官家见得不多,因此非拉上云雁回壮胆。

仁宗听说慈幼局有条陈要面述,便欣然应允。大宋历代皇帝时常会强调,不允许抛弃子女。对于重视人口的国家来说,这是非常不乐见的情况,也因此才会应运而生慈幼局。

谁知林易进殿,身后竟然还跟了个云雁回。

在仁宗心里,云雁回就是去做做慈善,到处募捐一些东西,让孤儿们过得更好,前不久弄出来的连环画不就很有用吗?对此,朝廷是喜闻乐见的。

但是,现在看到云雁回和林易一起过来,仁宗便想,难道还上了心,有些建议?

云雁回老实行礼,因林易在一旁,他怕吓着林易,就比较收敛。

林易紧张得很,“官、官家,近日来,臣与逐风商议了一些关、关……”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